•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猜猜看,AI眼里的珞巴服饰是什么样?结果出乎你的意料!​
来源:西藏米林文旅微信公众号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09-10 | 49 次浏览 | 分享到:


  珞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隆子等县。“珞巴”意为南方人。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方言差异较大,通用藏文。



  珞巴族服饰由早期的采集、狩猎服装演变而来。在长期的生活中,珞巴族人学会了纺纱织布,用植物染料为毛线着色,织成坎肩、上衣、筒裙等。2008年,米林珞巴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AI小视频,了解珞巴族服饰。

简单到复杂/实用到美观

历史演变

  珞巴族服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到美观的发展过程。

  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珞巴族人懂得了从部分特有的野生植物中提取纤维,除去胶质晒干后搓成线,形成织布用的原料。



  在材质上广泛运用猛兽的毛皮、皮革、骨片等,既表现出珞巴族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向往,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随着生产力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珞巴人逐步学会了对天然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基础上,又力求使自己的衣服不断朝美观方向发展,对男女服饰的色彩、质料、配饰都加以改良,以满足审美需求。



庄严隆重/环佩叮当/华丽动人

珞巴族女装

  珞巴族的女装非常隆重,服饰色彩采用红、黑、白、黄四种色系。盛装妇女饰物的种类较多,饰物的重量有时多达有一二十斤重,行动起来叮当作响,显得华丽动人。

  她们特别喜欢佩戴五颜六色的项珠,盛装的妇女脖颈上有时戴十几串到几十串珠子,再加上十几斤重的其它饰物,可装满一个竹背筐,并被视为家庭财富多寡的标志,不可缺少的嫁妆。



  一套完整的珞巴族女装包括:

  奥玛给冬(上衣):原始采用绵羊毛染色织成,现今用布料缝制。

  加崩(筒裙):长过膝盖的裙子,用绵羊毛染色织成。



  正在织布的珞巴族女子

  里搜(脚套):用于包裹小腿部位,上下用带捆绑、防蚊虫叮咬,也属绵羊毛织物。

  博杰(戴在颈项上的装饰物):多用海贝、兽骨、兽牙或玉石等磨制成珠状。有的缠绕颈脖数圈箍紧颈项,有的垂于胸前或垂至脐上。佩戴时,佩戴的项饰少则三五串,多则三四十串珠项链不等。串珠以博杰、贡朋等色为主。另有象征日月的背饰搭拉阿龙。



  腰饰:珞巴族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考究,饰带用兽皮制作,带面上缀有海贝。腰带皮底上有多个大小不一的铜扣,另有数量可观的藤条编织成的为乌。腰间还佩戴有链条、彩珠、铜铃、铜勺状小链条、火镰、串珠、鼻烟壶、印章等饰物。


针线盒


  烟斗:盛装着烟叶为主的燃烧料,烟袋多挂在腰间。

  手镯:分为落根和笛路,落根为铜制品,上雕几何图案,笛路是在皮革上穿眼后将海贝镶入的腕饰。

  耳鼓:多用铜原料镶上松耳石制成的耳环。


项链


威武英俊/雄壮有力/赞美勇气

珞巴族男装

  珞巴族男装,更能体现对力量和勇敢的赞美和向往。

  珞巴族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



  正在捻线的珞巴族男子

  一套完整的珞巴族男装包括:

  冬巴达贡(熊皮盔帽):由藤条织成,帽盔周围镶有一圈熊毛皮,后背还披挂一块与背部等宽、齐至腰部的熊头皮,上有眼窝。熊皮盔帽坚硬无比,戴上它即可在狩猎和械斗时防身,防止利器从身后攻击,又显得十分彪悍英武。

  索冬(披篷):由野牛皮制成的披肩。

  熊皮盔帽制作

  纳木(套装):用山羊毛织成,把成两块窄幅的长条成品布拼在一起,呈长条毯状,在中间处留一尺左右的接口不缝作领口,穿时从头上套,捆上腰带,形成一件没有衣领、前襟、和后幅不缝合的套装。



  纳木制作

  博杰(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多用海贝、兽骨、兽牙等磨制成珠状。佩戴时,缠绕颈脖三五圈,像衣领一般,以蓝色、白色为主。

  达因杰热(腰饰):珞巴族对腰饰十分重视和考究。腰带以兽皮为底,带面上缀满了一排排海贝。

  配饰:包括腰间斜挎要夏(长刀),腰前挂要夏(短刀)、意给布(弓箭)和箭筒,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英姿凛凛。

  刀带

  作为珞巴民族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珞巴族服饰称得上是珞巴族历史社会形态发展的缩影,更是研究珞巴族历史轨迹、传统习俗的“活化石”。

  如今,珞巴族人的服饰,仍然在展示人类与喜玛拉雅山林共生的、浑然天成又经久不衰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