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丹县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和民俗文化旅游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利用,主要以非遗文艺节目展演、代表性非遗项目图片展及《非遗法》宣传、非遗美食品鉴、非遗技艺培训、“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等活动进行宣传展示和展演,形成了“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的文化旅游消费重要形态。
非遗+传承,拓宽“新路子”。搜集、挖掘、整理县内代表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资料,建立省、市、县三级名录保护体系,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类135项,公布147名非遗传承人,建成省级非遗扶贫工坊4家,成立非遗研发中心1处,27所非遗传习所挂牌运营。积极申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5项、市级非遗项目6项。同时,依托非遗研发中心,长期举办代表性非遗项目产品展览,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向非遗爱好者开展培训及交流活动,让更多文艺爱好者投身到“非遗”传承保护行列中来。
非遗+创新,传承“有新人”。借助“非遗六进”,组织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赴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持续性开展培训、活动132场次。组织非遗传承人携创作的烙画、木雕、剪纸、刺绣、手工编织等文创产品参加全国和省内各类大型展会赛事60多场次,其中枣木康·红枣木小马办公桌多功能笔筒荣获“2023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5名非遗传承人在2023年金张掖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人技能大赛中荣获二、三等奖,实现了非遗+旅游融合发展。
非遗+旅游,释放“新潜能”。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将非遗文化、非遗文创产品与景区文化相结合,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精心设计悠游丹城·乐享非遗之旅、“寻迹世博·遇见非遗”丹城有约传承之旅等非遗旅游线路2条。研发设计“山丹·好礼”烙画、麦秆画、红枣木等系列非遗产品10大类5000余件,在焉支山景区、智行广场、和谐步行街、城市中心绿地公园、焉支巷子等游客聚集地设置文创产品展销处,长期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以特色舞台、美食、文创产品等“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山丹非遗特色,助力打造宜居宜游的全域旅游胜地。(刘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