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西昌的广袤乡间,处处有特色,沿路有美景,村村有产业,兴旺发展的脉搏强劲,文明新风拂面而来,勤劳的村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幸福生活……一幅和谐生动、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西昌聚焦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战略目标,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着力点,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总抓手,探索出创新性“内生式”振兴的路子,让乡村资源盘活有了新办法,生产要素汇聚有了新途径,持续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
01 全面构建乡村产业体系 跑出农业发展“加速度”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4月的礼州镇太美花卉园区育秧基地内,部分地块已被盖上蓝色保温膜。地膜下,第一批播种下地的谷种经过几天的培育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3公分左右的小秧苗。这是西昌市农投公司将最新农业技术投入到秧苗培育中获得的成果。该技术采用漂盘育秧模式,同时通过物联网科技进行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的管理,不仅节约了人工成本,也大大缩短了育秧周期,提高秧苗的成活率。
近年来,西昌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推动安宁河谷高质量发展,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发展战略,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探索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建设,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建强链长,提升“三农”管理队伍能力。聚焦“产业怎么抓”,实施“链长”建链、“田长”管田、农民提能三大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担任“2+3”特色优势产业链链长,锁定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和花盆子,抓路线、定政策、融资源、建机制、促招商,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链发展。72.54万亩耕地分区分块划定农田网格,分解细化落实到1393名四级田长,构建天上看、地上巡、实时核、及时管的全覆盖动态监管网络。1500余名乡村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试验示范,培育职业农民6800余人,着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头雁队伍”。
培育链主,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聚焦“土地谁来种”,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全市小农户建家庭农场2025家,家庭农场联动建合作社880家,合作社引领发展建企业200余家,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州级龙头企业52家。搭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开展农产品溯源、用工、农资、农机、植保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45家、冷链物流主体150家、农产品经纪人2000余人。
实施链创,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集群。聚焦“土地怎么种”,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建成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果树综合试验站等创新平台,发展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712亩,年出苗量2亿株。全域推广粮经套作、粮经轮作模式,建成“葡萄+马铃薯”“葡萄+大豆”等粮经套作基地20万亩、“制种玉米+洋葱”“水稻+小香葱”等粮经轮作基地7万余亩。开发应用“农小云——农业全产业链平台”,构建数字化“产品链”“监管链”“销售链”“服务链”。2023年,18家企业入驻“农小云”全产业链平台,实现产值23亿元。
全面链农,持续提升农民增收效益。聚焦“增收怎么办”,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逐步形成订单农业有“定金”、基地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承包管理有“酬金”、超产分成有“奖金”的利益链接模式,保证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全面形成了120亿元葡萄产业集群、24亿元蔬菜产业集群、14亿元花卉产业集群和5亿元的玉米种业集群,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吸纳自主搬迁及周边县市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业14万人,支付薪金19亿元。
02 聚力实施乡村建设攻坚 擘画美丽乡村“新蓝图”
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是重点。位于西昌市阿七镇集镇区东侧的阿七村字库湾“小组微生”聚居点正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该聚居点以“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主题,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导向,布局了字库广场、村委会、幼教点、移风易俗宴会厅和停车位等公共基础设施。建成后的聚居点将进一步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在解决群众安全住房底线的同时,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阿七村字库湾“小组微生”聚居点是西昌市阿七镇依托全市土坯房大砖房改造工作,因地制宜进行整村规划设计和风貌提升的项目之一,也是西昌市以“五美联创”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西昌市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土坯房大砖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为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让群众住进了“暖心房”、实现了“安居梦”,走出了一条以“两房改造”为基础、“城乡统筹”为牵引、“五美联创”为目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西昌样板”。
攻坚“两房改造”,实现群众“安居梦”。抢抓住全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和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县的有利契机,采取“新址新建、拆院并院、原拆原建、全面拆除、修缮保护”五种模式,整合投入资金150亿元,全面启动农村土坯房大砖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改造农村土坯房大砖房7万余户。截至2023年12月31日,财政投入资金9.7亿元,农户投入资金28亿元,启动新址新建聚居点121个、拆院并院聚居点53个、农房改造20863户,其中自发搬迁户10020户。
强化“城乡融合”,铺就城乡“幸福路”。聚焦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农村道路畅通、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等重点,在城乡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全面开展城乡交通物流配送一体化、城乡供排净治一体化和城乡环卫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129个行政村全部通高等级路面道路,成功创建四川省第七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4.38%、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0.62%,卫生厕所普及率87.77%。
推动“五美联创”,擘画乡村“新蓝图”。抬头是“画”,入目是“景”。西昌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先行县建设,以创建“洁美家庭”为细胞、“畅美路带”为脉络、“净美河湖”为纽带,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全面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打造生活宜居、发展宜业、治理有效、环境优美的“富美乡镇”,率先启动海南街道白庙村、裕隆回族乡兴富村等5个示范村、23个达标村建设,以“农文林旅”融合发展打造西昌之范、“五级联动”展示西昌之治、“五美联创”展现西昌之美。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6个,文旅特色乡镇17个、文旅特色村落32个。
03 集成推动乡村治理转变 唱响乡风文明“和谐曲”
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是基础。2023年西昌市琅环镇麻塘村荣获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这是麻塘村通过法治赋能乡村治理的重要成果。几年来,麻塘村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把法治融入乡村治理各个环节,不断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以法治保障乡村善治,勾勒乡村振兴的法治轮廓。如今,一幅法治氛围浓厚、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些年来,西昌市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为契机,集成推动“三治融合”,逐步实现基层党组织“由弱到强”、社会治理“由管到议”、法治意识“由淡到浓”、乡风民风“由差到好”、产业发展“由小到大”、乡村振兴“由远及近”六个转变,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新路子,形成了“党建+基层社会治理”的西昌模式。
建强村级党组织,实现“说话有人听”。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核心,全面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统筹使用乡镇干部、村组干部、红色片长、西昌格格“四支队伍”,建强村级自治组织、自发搬迁服务组织。在105个自搬户聚居区、283个散居地同步建立红白理事会、妇联、民兵、团委、综治等各类组织,协调做好治安联防、法治宣传、巾帼服务、环境治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直接服务13万自发搬迁农民。
建强村集体经济,确保“办事有人跟”。坚持“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强化年”行动,规范“三资”管理,深化“三变”改革,探索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就业参与、服务创收和物业租赁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建立新型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总部中心,赋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化、体系化、平台化发展,打造集团型、团队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554个集体经济组织赋码颁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6.24亿余元,18个“三变”改革试点村实现收益358万余元。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确保“管理得人心”。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群众参与为灵魂,清单管理为方法,项目推进为抓手”,推出21个鲜活经验案例,形成“参与式、清单化”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农小云——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完善“线上管积分、线下兑物品”管理新机制,实现乡村治理向“数治”转变。25个乡镇129个村创新设置“先锋、致富、善行、乡贤、新风、孝老、学子、巧妇”八个榜单,定期举办“乡村八榜故事荟”,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全市年度评选榜单人物1400余名。
一直以来,西昌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先后获得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乡村治理试点单位和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等30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2023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第85位。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征程上,西昌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深入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留住乡风乡韵乡愁,把乡村建设好,让万千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