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掖:璀璨“夜经济”点亮城市新生活
  • 云千重,山千重——置身祁连千重浪漫中
  • 中国色彩——遇见·多彩阿拉善
  • 在库车 一年四季都能游玩的线路推荐!
杜学智:论赏石艺术融入主流艺术领域,赏石文化走进人类生活
来源:直播旅游网 | 作者:pmo07de44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国际视野审视,赏石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中跨越地域与时代的自然审美载体,其融入主流艺术创作、走进全球人类生活空间,既是不同文明对话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类对自然美学共识的当代确认,更在全球化语境下构建着跨文化的精神联结。



  一、国际视野下赏石艺术融入主流艺术创作:从文化符号到美学共识的突破

  赏石艺术的国际传播史,本质上是自然审美基因的跨文明流动。东方赏石文化(如中国“文人石”、日本“水石”、韩国“砚石”)与西方“矿物标本收藏”传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对矿物晶体、造型石的珍视)虽源于不同文化语境,却共享“以石观道”的核心——通过自然形态的抽象性、肌理的叙事性,探索人与天地的精神对话。这种共性为其融入国际主流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基础。

  从创作实践看,国际艺术家早已将赏石元素转化为跨文化的艺术语言:极简主义与自然抽象的共鸣:美国艺术家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的极简主义雕塑中,对“物体自足性”的追求与东方赏石“天工造物”的理念高度契合,其作品中几何形态与自然肌理的平衡,暗含对赏石“形态本真”的借鉴。日本物派艺术家李禹焕(Lee Ufan)直接以“石”为核心媒介,在《关系项》系列中,将巨石与钢板并置,通过材质的碰撞与空间的留白,将东方赏石的“空寂”美学注入当代装置艺术,作品多次亮相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顶级展会,成为跨文化艺术对话的典范。

  自然主义创作的全球化呼应:欧洲当代雕塑家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在《自然的研究》系列中,以奇石的纹理为灵感,用金属材质复刻自然形态的扭曲与褶皱,其创作逻辑与中国赏石“瘦皱透漏”的形态审美形成跨时空呼应。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菲舍尔(Urs Fischer)则直接将巨型天然石材作为装置主体,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展览中,让观众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直面自然造物的原始力量,这种对“自然主体性”的强调,与全球范围内“生态艺术”的兴起形成共振。这些实践证明,赏石艺术的核心美学——对自然形态的敬畏、对抽象意境的追求、对材质本真的尊重——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国际主流艺术创作中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通用语汇。其融入过程,既是东方美学对国际艺术谱系的补充,也是人类在工业化、数字化时代对“自然本源”的集体回望。



  二、国际视野下赏石文化走进人类生活空间:从地域习俗到全球生活美学的融合

  赏石文化走进人类生活空间的国际历程,本质上是不同文明将“自然审美”日常化的实践共鸣。从东亚庭院的“一峰则太华千寻”,到欧洲古堡的“奇石陈列室”,再到当代全球都市的“自然风家居”,赏石始终是人类在生活空间中锚定自然坐标的文化符号,其国际传播为全球生活美学提供了跨文化解决方案。

  传统生活空间的跨文明呼应:日本“枯山水”庭院中,孤石与白砂构成的微缩宇宙,与中国江南园林“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的造景理念同源,共同将赏石转化为“可观、可游、可居”的空间诗学。17-18世纪欧洲“奇珍阁”(Wunderkammer)中,来自全球的奇石与异域标本并置,成为贵族阶层认知世界的“微观博物馆”,这种对自然造物的收藏与展示,与东方“案头清供”的赏石传统,虽动机不同(一为认知世界,一为精神寄托),却共同将奇石纳入生活空间的审美体系,形成人类对“自然奇观”的集体珍视。

  现代生活空间的全球化渗透:在当代国际家居设计中,赏石元素已成为跨越文化的“自然美学密码”。意大利米兰家具展中,设计师将太湖石的多孔形态转化为灯具造型,将戈壁石的流线肌理融入沙发面料;纽约高端公寓的玄关处,常以日本水石搭配北欧极简家具,用自然的粗粝平衡工业的精致;迪拜棕榈岛的豪宅园林中,阿拉伯商人收藏的中东沙漠风砺石与中国灵璧石并置,成为跨地域财富与审美的双重象征。这种融合背后,是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去标准化”生活的向往——赏石的独一无二性,恰能对抗工业批量生产带来的同质化,为每个生活空间注入不可复制的自然灵性。更深刻的是,赏石文化在国际生活空间中的传播,正在构建一种“自然伦理”的共识。当巴黎的白领在办公桌摆放一块来自巴西的水晶石,当悉尼的家庭在阳台置放一块中国英石,这些石头不再是地域文化的标本,而是人类共同面对自然时的情感载体:它们提醒着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我们共享一个地球,共享对“永恒”与“变化”的哲学思考,这种共识正是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空间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联结与未来展望

  从国际视野看,赏石艺术融入主流创作是文明互鉴的美学成果,赏石文化走进生活空间是人类共情的自然选择。它们共同证明:真正的艺术与文化,终将跨越疆界,成为联结人类心灵的桥梁。

  跨文化对话的深化:近年来,非洲津巴布韦的坦戈南戈石雕村与中国曲阳石雕的交流展,以及美洲原住民对水晶、黑曜石的仪式化使用,进一步印证了赏石艺术在不同文明中的普适性。

  数字化与市场化的推动:阿拉善盟戈壁石通过电商实现年销售额3.9亿元,昆明国际石博会吸引全球2000余家展商,这些案例表明,赏石文化正借助数字技术与国际展会平台,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与文化网络。

  生态与可持续性的共鸣:随着全球“生态艺术”兴起,赏石艺术对自然形态的尊重与“天人合一”的哲学,为应对环境危机提供了东方智慧。例如,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菲舍尔的装置作品,通过巨型天然石材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引发观众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赏石艺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是美学的交融,更是人类对自然、历史与未来的共同思考。正如哈佛大学出版的《世界中的世界》所揭示的,跨越地域的奇石收藏与研究,正在构建一种超越语言与种族的“全球石文化”,而这正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与共通性的最佳注解。

  结语

  赏石艺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美学的集体觉醒。从东方文人的案头清供到西方博物馆的矿物标本,从非洲石雕村的传承到南美洲原住民的仪式石,赏石始终是联结不同文明的精神纽带。在这个全球化与生态危机并存的时代,赏石艺术所蕴含的“以石观道”理念,不仅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更在人类生活空间中播撒着自然伦理的种子。正如2025年国博“石韵天成”展览所揭示的,当石头从荒野走进殿堂,从地域走向全球,它所承载的已不仅是美学价值,更是人类对永恒与变化的哲学追问,以及对地球家园的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