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的统筹协调与精准帮扶下,城川镇巴彦希泊嘎查以“文旅融合、产业兴村”为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带动作用,通过承包集体经济、激活非遗文化、培育本土特色演绎三大路径,为农牧民铺就“家门口就业”的幸福路,走出了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促发展,企业承包集体经济激活新动能。在旗委政府、旗文旅局的支持下,巴彦希泊嘎查创新推行“企业+集体经济”合作模式,引入优质企业承包嘎查集体资源,发展特色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宁夏众合传媒有限公司投资20万元承包巴彦希泊尔驿站,打造儿童乐园、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综合收入超50万元,带动30余名农牧民从事场地维护、游客接待、特色商品销售等工作,人均月增收2500元。此外,白萝卜冷链储藏产业园区项目投资300余万元,建成8座冷库,结合“牧与禾休闲农庄”,延伸“农业+旅游”产业链,为农牧民提供种植、加工、物流等岗位,年发放土地租金和务工工资超10万元。
非遗文化焕新生,指尖技艺变身“致富密码”。巴彦希泊嘎查深挖本土非遗资源,联合企业打造非遗工坊,组织农牧民参与蒙古族刺绣、皮雕、马具制作等传统技艺培训,推动非遗产品市场化开发。企业通过订单收购、电商销售等方式,让嘎查手工艺品走向全国,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为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开辟灵活就业渠道。旗文旅局挂牌成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支持马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查汗东、剪纸艺人冬计等开设培训班,带动40余名农牧民参与马具雕刻、民族剪纸创作,并通过“草原那达慕”等节庆活动推广,年销售额突破20余万元。如今,“非遗+就业”已成为嘎查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特色演绎展风情,农牧民变身“乡村艺术家”。依托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企业联合嘎查组建农牧民文艺团队,开发实景歌舞、民俗体验等文旅项目。村民通过参与草原牧歌表演、那达慕情景剧、传统婚礼演绎等特色活动,获得稳定演出收入。旗文旅局组织乌兰牧骑专业团队,为嘎查农牧民开展马头琴、民族歌舞培训,成立“巴彦希泊尔草原文艺队”,常态化参与景区演出、节庆活动,30名队员年均演出收入达2万元。同时,企业配套发展民宿餐饮、手作体验等业态,进一步拓宽就业空间,让农牧民“放下牧鞭上舞台,唱着牧歌奔小康”。
在鄂托克前旗文化和旅游局的包联支持下,巴彦希泊嘎查将“企业活力、非遗魅力、农牧民动力”深度融合,构建了“就业有岗位、增收有门路、文化有传承”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下一步,鄂前旗文旅局将持续深化包联机制,推动更多文旅项目落地,让农牧民的“幸福账单”越写越厚,让草原上的“诗与远方”更加动人!